年内全市博物馆将超100座
“前段时间,孩子在网上看了洛阳博物馆的直播节目,对夏商周时期河洛地区出土的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近日,得知洛阳博物馆恢复开馆的消息,市民李娜迫不及待地在网上预订了两张门票。她计划第一时间带孩子到洛阳博物馆转一转,近距离了解古都洛阳的文明变迁、发展脉络,领略洛阳的文化魅力。
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洛阳博物馆在疫情防控期间闭馆不闭展,持续推出“线上”直播活动,为“游客”提供“云春游”体验,也为博物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开辟了崭新路径。
从市文物局获悉,目前,我市已有77座博物馆、纪念馆,正在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牡丹博物馆、千唐志斋新馆等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市博物馆总数将超过100座,实现九县(市)博物馆全覆盖。
“我市积极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既需要一定规模、数量的博物馆支撑,也离不开现代化的展陈方式。”洛阳博物馆副馆长曹岳森表示,今明两年,该馆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观众的参观习惯和需求,创新博物馆展陈和服务形式,重点提升数字化展览水平。
此举,是该馆落实《爱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_Microsoft 365家庭版_365bet手机网站坚持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行动的生动实践。2020年至2025年,我市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行动,通过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看来,洛阳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必须主动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加快推进苏羊遗址、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掘,组建早期中国和夏文化研究中心。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展示夏都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鲜活的夏朝历史书。读懂它,便读懂了夏朝。”该负责人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后,迅速成为我市新晋“网红文旅打卡地”,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研究也在继续推进。前不久,市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等单位开展合作,收集筛选相关基础考古材料、二里头地形图及测绘图等资料,启动二里头遗址申遗工作。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地位十分突出。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提升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着力构建“华夏之源、河洛之根、丝路起点、运河中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按照文物保护利用行动部署,我市还将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
去年年底,龙门石窟科技保护专家座谈会、龙门石窟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座谈会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北京大学教授胡东波等专家学者围绕龙门石窟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研讨,进一步促进龙门石窟保护传承水平提升。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回洛仓、含嘉仓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加强汉魏洛阳故城、偃师商城等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时,做好《隋唐洛阳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修编,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打造国际大遗址保护范例和国际文旅融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