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督查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2020年12月1日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一、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督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抓督查落实,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督查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司法部等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条例》。《条例》是我国政府督查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其出台为有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要求,加强和规范政府督查工作,有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切实解决政策执行中的搞变通、打折扣,以及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条例》有利于保障政令畅通,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有利于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全面依法履职,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统筹规范政府督查工作,增强督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督查主体和督查内容
《条例》首先界定了政府督查的概念,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的监督检查。一是明确了督查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工作由政府督查机构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可以指定所属部门或者派出督查组按照指定的事项、范围、职责、期限开展政府督查,除此之外的其他行政机关不得开展政府督查。二是确定了督查对象,为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包括有关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受行政机关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三是规定了督查内容,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督查对象法定职责履行情况;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效能。
(二)督查方式
督查可以通过要求督查对象自查、说明情况,听取督查对象汇报,开展检查、访谈、暗访,组织座谈、听证、统计、评估,调阅、复制与督查事项有关的资料,通过信函、电话、媒体等渠道收集线索,约谈督查对象负责人或者相关责任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联网+督查”等8种方式进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综合督查、专项督查、事件调查、日常督办、线索核查等政府督查工作。
(三)督查程序及结果运用
《条例》规定,开展政府督查要经过督查立项、制定方案、实施督查、形成督查结论、督查结果运用、督查整改等程序。
一是督查立项,必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否则,不得自行开展政府督查。二是制定督查方案,要明确督查对象和督查内容。三是实施督查,要减轻基层负担,不得随意扩大督查范围、变更督查对象和内容,不得干预督查对象的正常工作,严禁重复督查、多头督查、越权督查。四是作出督查结论,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客观公正。根据督查结论,督查机关可以做出要求督查对象整改;改变或者撤销本级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对督查对象进行表扬、激励、批评等决定。五是督查对象救济。督查对象对督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督查结论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结论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收到申请的人民政府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三、贯彻落实建议
(一)强化培训宣传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将《条例》学习纳入各级各部门政府常务会学法、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加强对《条例》内容的解读,力求全面准确掌握和执行各项规定。加强督查专业能力建设,强化督查干部培养培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法律素养。
(二)加强督查保障
加强政府督查力量建设,明确政府督查机构和人员,理顺管理体制,配备与职能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把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严实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督查队伍中来,确保督查工作有机构承担、有人员负责。政府督查机构履职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督查工作需要协助的,有关行政机关要在职权范围内积极协助。
(三)提高督查成效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准确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不断加强和规范政府督查工作,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督查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发现问题与推动解决并重,紧盯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的堵点和企业群众的痛点,深入了解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破除执行梗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附件:政府督查工作条例
附件
政府督查工作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政府督查工作,保障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廉政建设,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政府督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政府督查工作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大局、实事求是,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落实和问题解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四条 政府督查内容包括:
(一)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二)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三)督查对象法定职责履行情况;
(四)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效能。
第五条 政府督查对象包括:
(一)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
(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四)受行政机关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
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开展督查,必要时可以对所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开展督查。
第六条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全国政府督查工作,组织实施国务院督查工作。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机构承担国务院督查有关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督查机构组织实施本级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督查机构设置的形式和规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督查机构统称政府督查机构。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所属部门按照指定的事项、范围、职责、期限开展政府督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未经本级人民政府指定,不得开展政府督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出督查组。督查组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督查事项、范围、职责、期限开展政府督查。督查组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督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
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和专家学者等参加督查组。
第九条 督查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督查工作相适应的政治素质、工作作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法律素养,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持正,清正廉洁、保守秘密,自觉接受监督。
政府督查机构应当对督查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
第十条 政府督查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预算。
第十一条 政府督查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指令,确定督查事项。
政府督查机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以及掌握的线索,可以提出督查工作建议,经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后,确定督查事项。
第十二条 政府督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要求督查对象自查、说明情况;
(二)听取督查对象汇报;
(三)开展检查、访谈、暗访;
(四)组织座谈、听证、统计、评估;
(五)调阅、复制与督查事项有关的资料;
(六)通过信函、电话、媒体等渠道收集线索;
(七)约谈督查对象负责人或者相关责任人;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联网+督查”。
第十三条 政府督查工作需要协助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职权范围内予以协助。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综合督查、专项督查、事件调查、日常督办、线索核查等政府督查工作。
第十五条 开展政府督查工作应当制定督查方案,明确督查内容、对象和范围;应当严格控制督查频次和时限,科学运用督查方式,严肃督查纪律,提前培训督查人员。
政府督查工作应当严格执行督查方案,不得随意扩大督查范围、变更督查对象和内容,不得干预督查对象的正常工作,严禁重复督查、多头督查、越权督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政府督查工作结束后应当作出督查结论。与督查对象有关的督查结论应当向督查对象反馈。
督查结论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客观公正。
第十七条 督查对象对督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该督查结论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该督查结论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收到申请的人民政府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参与作出督查结论的工作人员在复核中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对于督查结论中要求整改的事项,督查对象应当按要求整改。政府督查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第十九条 政府督查机构可以根据督查结论,提出改变或者撤销本级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
第二十条 政府督查机构可以针对督查结论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真实准确地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报告调查研究情况。
第二十一条 政府督查机构可以根据督查结论或者整改核查结果,提出对督查对象依法依规进行表扬、激励、批评等建议,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政府督查机构可以根据督查结论或者整改核查结果,提出对督查对象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的建议,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后,交有权机关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政府督查应当加强与行政执法监督、备案审查监督等的协调衔接。
第二十三条 督查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政府督查机构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发现涉嫌其他犯罪的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政府督查机构及督查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泄露督查过程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或者违反廉政规定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督查对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阻碍督查工作,不得隐瞒实情、弄虚作假,不得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有上述情形的,由政府督查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督查人员或者提供线索、反映情况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威胁、打击、报复、陷害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的其他监督检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