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坚持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牵引,搭建“五全”平台,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全域性、一站式、便捷化”法律服务新模式。
实体平台建设“全覆盖”。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进,建成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0个、村(居)法律服务工作室3182个。坚持重心下沉,把乡镇(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纳入法治乡村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协调,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平台、咨询有渠道,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分级运行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网络热线平台“全天候”。持续升级面向广大群众的法律咨询专用网络热线平台,形成实时管控、全程回溯、综合考核的12348热线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法律帮助,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充分利用“中国法网”“河南法网”,为广大群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法律帮助,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称赞。去年以来,“12348”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2785人次,服务满意度达到99.89%,接通量、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
基层基础建设“全领域”。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纳入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立3182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认真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选派724名律师、130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专业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达到80%以上,定期下乡“坐诊把脉”,集中处理涉法事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现场调解,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推行“家门口”法律服务,打造群众的贴心法律专家。
法律服务质量“全提升”。倡树“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导向,建立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举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行“统一接待、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的规范化管理,制定集中受理、分类办理、限时办结的工作流程。积极开展“万人助万企”“万所联万会”活动,去年以来,对318家民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法律宣讲218次,进行风险分析329次,出具法治体检报告294份。
服务民计民生“全方位”。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援助事项范围,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升“送法到工地”“送法进军营”“送法进乡村”“送法进校园”等专项活动服务质量,擦亮“法援惠民生”品牌,建立刑事审判阶段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全面促进司法公正。去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015件,提供法律咨询94135人次,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案件6260件,挽回经济损失1787.41余万元。